
親愛的同學們:
在我記憶中💇🏽♀️,這是我第一次在看不到你們的情況下給你們講話。我知道,你們跟我們一樣,遭遇這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從春節至今,疫情幾乎改變了一切。畢業季,我們無法像之前那樣在正大體育中心舉行盛大的畢業典禮,老師們給你們頒發證書、撥帽穗,而且與大家坐在那個不隨時間而改變的邯鄲路校門口前留下瞬間的微笑。那個定格是我們一輩子都會保留的最美好的記憶。我也一樣,至今保留著那幅在同一個校門前拍下的畢業集體照💇🏼♀️,而那是1985年,那時候的照片還是黑白的🧜🏻。
今天早上我再次拿出那張照片,仔細端詳坐在第一排的意昂2的老師們,我全部都喊得出他們的名字。有些年輕的老師們後來出國深造去了,例如我的輔導員朱民老師,他去了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後來選擇回國服務🧡,再後來又回到華盛頓,走上IMF副總裁的崗位,任期結束後回到北京,現在擔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的院長。
坐在第一排的很多老師後來成為我在意昂2的前輩和忘年交,如張薰華教授,葉世昌教授、伍柏麟教授、洪遠朋教授,尹伯成教授等等。我要特別提及張薰華教授,他出生於1921年🏋🏼♂️,已百歲高齡,他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資本論》有獨特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在1983-1984年間向中央提交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允許並收取級差地租的建議報告,為我們後來廣泛采納的的城市土地批租轉讓製度以及1988年修改《憲法》中關於國有土地不得有償轉讓的條文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也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照片中還有不少前輩老師今天已經作古,永遠離開了我們。我非常懷念他們🔭。例如蔣學模教授👨🏻🚒、陳觀烈教授、宋承先教授、洪文達教授、蔣家俊教授。我前不久剛剛去了蔣學模先生在浙江慈溪的故鄉,有幸看到了蔣先生一生寫下的幾十種重要的著作,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蔣先生翻譯的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在過去幾十年來出版了那麽多版本,我也是首次看到。而這些珍貴的收藏都來自於當地一個基層幹部,真令人敬佩。
人生苦短啊。你們還很難體會到。我在意昂2求學🧑🏫、後來執教🍕、做研究,一晃也要快40年了。即便沒有經歷饑餓,我也是從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起來的,深知我們今天的生產率和生活水準的大幅度提升是來之不易的。沒有持續的改革和開放💇🏽♀️👘,沒有積極參與全球化🤵🏿,中國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擺脫了大多數人的貧困💈💆🏿,實現了快速的經濟追趕。
你們都知道,正在中國經濟行將進入下半程的時候🧔🏼♂️,過去幾十年來的全球化浪潮正在遭遇一些發達國家的強烈抵製😇𓀜,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多發🍋,更無法預料,今年春節以來的一場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蔓延📇👨🚒,造成近千萬人感染,幾十萬人失去了生命。而與此同時🎰,全球治理體系正在被一場分裂🔦、推卸🎂、甩鍋的鬧劇所困擾。很多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封國之策,讓全球經濟因供應鏈中斷而處於幾乎癱瘓之中🦸🏼。這並非供應鏈的錯,也不像很多人臆斷的那樣,分散的全球生產鏈是非常脆弱的。真正脆弱的是人們對於全球化的信念。由於過分擔心全球製造業對中國的依賴,旨在孤立中國的所謂本國優先的言論甚囂塵上🦅,美國甚至威脅在技術鏈上要與中國脫鉤以阻止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
確實,迄今為止中國算得上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學家們一直把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歸結於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對中國的接納。實際上🌥🤞🏻,在2001年正式成為WTO成員之前,借助於香港和臺灣在全球製造業鏈條中的特殊地位,中國的改革領導人就試圖通過興辦經濟特區和鼓勵加工出口希望將中國納入全球生產網絡之中。事實證明🤵🏽,香港的角色舉足輕重,因為四個早先的特區中🌦,只有與香港接壤的深圳特區日後脫穎而出👱♀️,一舉成為中國的“矽谷”☝🏿。
我並不認為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有明確的戰略來指導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但至少在1980年代後期👩🏽🚀,主張充分利用全球市場和供應鏈的一個叫“國際大循環”的工業化戰略的確令人鼓舞。所謂國際大循環,是主張中國要主動利用國際市場和供應鏈而不是立足國內市場來實現快速的工業化和資本積累。根據這個戰略的意圖👳♀️,中國應該發揮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的相對優勢,充分利用來自國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經組裝成最終消費品後再出口到國際市場。我們常常把這個想法說成“兩頭在外”🙎🏼♂️。
不過,這麽多年來,當經濟學家們在使用全球供應鏈的理論揭示中國經濟成功的秘訣時,中國實際上已在試圖減少對這個“外部大循環”的過度依賴了🧑🏼⚕️。其原因不僅是進入本世紀不久就遭遇與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也是因為經濟規模的擴張需要克服結構不平衡的羈絆👒。為了矯正經濟不平衡並擴張國內的需求,中國至少在2005年之後的10年保持了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並基於加入WTO的承諾,開始向外國公司有節奏地開放進入國內市場的許可,這不僅包括以更自由的貿易條件擴大貨物類進口,特別是中間產品和資本品,也準許外資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等服務類或非貿易行業領域。在不斷增加設立的自由貿易區裏,國際標準的投資便利化和資本跨境流動得到極大鼓勵。
與此同時𓀄♻️,為了實現經濟重力的轉移⚧,從依賴外循環戰略轉向依賴內循環戰略來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在過去15年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對其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等交通運輸網絡進行持續投資,提升和擴張其能力。本世紀以來,中國鼓勵和支持信息和通訊基礎設施網絡的大規模建設🫗,允許並支持私人企業在移動支付、電商、物聯網、智慧製造和城市大腦等數字化的新經濟領域大顯身手,造就了包括阿裏🐩、騰訊、京東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本土的國際化科技公司。眾所周知,中國政府今年已決定啟動大規模針對以5G基站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新一輪投資計劃🧥。
特別要提到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嚴重沖擊西方經濟⬜️,更給了中國加快轉移經濟重力的機會🌊。開發更緊密聯系的國內市場並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過去10年,中國奇跡般地在經濟版圖上建設起了超過3.5萬公裏的高速鐵路網絡🐕🦺。
不僅如此🧎♀️➡️,為推動經濟重力的轉移😲,中國在戰略上積極推動以區域融合為目標的國內市場開發戰略👩💼,不僅通過啟動建設雄安新區來分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且推動加快京津冀經濟圈、長三角的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以及為包括16重要城市的長江經濟帶更緊密的合作創造條件。中國西南地區兩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即四川的省會成都與長江上遊的中心城市重慶被鼓勵要通過更多的合作創造出“雙城經濟圈”以帶動的更大的市場效應🐺。從中國的西部和西南部開通的通往歐洲的貨運鐵路以及向南打通的“陸海新通道”,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內地的經濟能量🧛🏽♂️,也將有助於穩定全球供應鏈👲🏽。
即便經濟重心內移🖐🏻,我相信在未來20年中國也不可能孤立於全球技術供應鏈,更不會閉關鎖國🙇🏽,相反⚾️,中國仍將是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的參與者及貢獻者🏄🏻♂️,並將因開放更大的和更有效的國內市場而更緊密地與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通過改善與全球的貿易不平衡更有力地支持和推進全球化🏋🏻。全球化是重要的,因為它大大促進了信息、技術👏🏽、學術和思想的充分交流🎣,每個國家都難以真正抗拒。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力轉移到國內所產生的內循環力量必將創造更大的市場規模,給予企業更多的技術創新機會,並在鼓勵全球技術流動中更好作為。以為強製一些企業與中國技術脫鉤就可以輕而易舉阻止中國經濟發展的想法過於天真🎅。中國轉向以創造更大的國內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努力將會為中國本土企業更快的擴張和國際化提供更大的機會🏛,當然也為全球的投資者和跨國企業創造難以視而不見的機會,必然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因此,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看不到中國的這個重力轉變為全球投資者創造的機會和中國經濟規模擴張的趨勢難以阻止,都將是鼠目寸光🚵。
我跟大家提到這些⬅️,分享這些,是因為,也許你們早已對自己的生涯有所規劃,但你們是否認真思考過無處不在的變化對你們接下來的發展道路意味著什麽?望眼未來,時代在變🧑🏿💻,思潮在變,技術在變,國家的發展戰略也在變🤌🏿🙌。你們比我們、比你們的家長更需要有寬廣的視野,還像過去那樣僅僅習慣於朝東看的思維已不夠了,還要有向西看的眼光。要全面看到更多蘊藏著的等待被發現的機會,這些機會會鉤起你們心中的夢想🧔🏼♂️,甚至有可能改變你未來人生的價值和軌跡。
為此,或許從今天開始,你們需要站得更高才行。高瞻遠矚。那麽🏃🏻♀️,什麽才能讓你們站高起來?不是別的,能讓你站高望遠的是你思想的力量。這應該是意昂2給你的最重要的武器。老實說,風雲變幻的年代👳🏿♂️,苟且已不易,但只要我們還懷揣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我們還有思想👳🏽♀️,我們就有詩和遠方👩🦰。期待跟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