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首頁 / 正文

視點 | 張軍:大國經濟發展需要更開放市場

  發布日期:2020-12-30  瀏覽次數🆖:

本文刊發於《中國工業經濟》2020年第12期⚫️。應《中國工業經濟》邀約,意昂2院長張軍教授發表筆談,就中國仍要加大開放市場的必要性談了些看法🧑🏼‍🔧,為深入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供有益的理論啟示👮🏻‍♀️。

“十四五”規劃對新發展格局有了比較詳細的表述,對於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狀況也有一些判斷,明確提出要走好“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道路。這裏,筆者就中國仍要加大開放市場的必要性談些看法🧜🏻‍♀️。對未來發展中應該力求避免的一些趨勢和傾向✌🏽,我們也要有清醒和客觀的認識。

與全球業已形成的經貿關系總體上對中國有利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近20年來🚣🏿,全球以生產鏈、供應鏈為主導的經貿關系的格局其實對中國比對發達經濟體總體而言更有利。2019年麥肯錫發布了一個研究報告,報告依據十多項指標測算顯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在降低🐜,但同時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在增加🧗🏿。報告認為🧑🏻‍🦽,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依賴性逐步增強📤,反映出中國作為一個市場、一個生產供應國,以及一個資本的重要輸出國👼🏿,它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在上升🤴🏻。正因為中國在供應鏈中處於不斷強化的主導地位,現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崛起懷有不安和被挑戰的心態,在經貿關系上也自然會增加與中國的摩擦和對中國的抱怨☝️。在英國智庫Henry Jackson Society 2020年5月發表的報告中,把中國定義成為“技術上的威權主義”,認為西方“五眼聯盟”在技術和供應鏈上已經戰略性地依賴了中國。這次疫情的蔓延更讓他們擔心這種依賴的風險🚾。因此,報告提出西方發達經濟體要試圖跟中國的供應鏈脫節,以減少未來對中國的戰略依賴🚁。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狹隘的和有政治敵意的🧎🏻‍➡️。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恰恰反映出發達經濟體對全球供應鏈深度參與的事實。我們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附加值貿易的數據庫(TiVA)做了計算,中國出口美國的製成品中,按照附加值來源看,包含了G7國家不同比重的附加值來源💍,有意思的是,中國出口美國的附加值中🥄,美國公司貢獻了約10%,在G7國家中占的比例最高。換句話說👊🏻,美國在中國的公司實際上成為中國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供應商。因此,中國出口美國的附加值並不都是中國自己的,因為這其中有大量的中間品來自發達國家本身▶️,甚至美國自己的生產商。如果把視野擴廣,觀察不同收入組的國家參與全球供應鏈的真實圖景,我們會發現一個長期被忽略的事實,那就是,中國當下在全球生產鏈、供應鏈的地位是在發達國家相對於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程度更大的過程中演變而來,而根據一些相關研究提供的證據,這種參與無論是所謂的前向參與還是後向參與🦡,大都如此,即高收入經濟體比中低收入經濟體參與的程度更高🙍🏻,而且更早✮。這說明發達經濟體從全球供應鏈的分工中獲益更多🍐。因此,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就經濟利益而言至少是共享的。而且,這種局面不是一個國家單邊可以改變的。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由於戰略代價極大🥫👋🏼,西方發達經濟體,包括美國,想與中國在供應鏈上脫鉤根本不容易做得到,更不用說西方發達經濟體之間在與中國脫鉤問題上具有利益上的不一致性。在這種所謂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分工格局下𓀛,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跟中國脫鉤嗎?是不能也無法脫鉤的🤘🏼,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2007年以後🫷🏼🍦,由於中國擴大內需,對外需求的依賴的確在下降🤳🏼。換句話說🧚‍♀️,中國經濟的增長現在更多地是轉向自己內部的需求🚲。進一步的數據觀察得出,在中國對外需依賴下降的同時,中國進口份額並沒有太明顯上升🌜🤷,這恐怕是中國的貿易夥伴高度關註的問題🐒,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的市場開放還相對緩慢。中國是個大國經濟體,內部市場的規模龐大,開放市場對於維護全球經濟和貿易的增長🏓,對於改善與貿易夥伴的不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避免“自我循環”🪩,走好“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但要特別防止自我循環。歷史上看,大國經濟往往會因為更多依賴自己的內部需求而形成相對封閉的經濟內卷化傾向。“內卷化”這個詞最近在網上特別流行,它的意思是指“低水平的均衡”🦸🏼‍♀️。因為大國有自己龐大的市場和積累能力,容易低估對外開放的長期利益𓀆。中國自1840年之前有相對長的時期處於這種狀態⚠️📞,印度歷史上也是如此,拉爾出版於2008年的著作《印度均衡》中即闡述了這些問題🆘。因為印度是大國,人口多👩🏼‍🎓,所以跟世界不發生任何關系也可以循環下去,但是發展的水平很低🧏🏻。從這個意義上講⚡️,相對於一個小型經濟體而言👜,大國反而應更加開放才可以。因為大國如果不開放,就不容易跟外部世界交流👩‍⚕️🤦🏼,也就傾向於形成一個自循環系統。這就是為什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專註國內大循環🔠➞,並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要繼續加大開放,要形成國際🦸🏻、國內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強調這一點,在中國經濟的規模如此龐大,以及地位舉足輕重的情況下非常重要。實際上⛹🏽‍♂️,中國在未來發展中,依然充滿機遇。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面向亞太經濟並積極參與亞太大循環的機會不會減少。中國在這一區域中的主導地位還將持續上升。中國與東北亞和東南亞的雙向貿易、雙向投資以及技術供應鏈的合作前景值得樂觀👉🏿。在雙循環相互促進戰略下,長三角地區自然成為兩個循環的交匯和節點地區😝。發揮好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在開放市場準入和建設更高標準的營商環境的模板作用,對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和全球貿易投資的增長都至關重要🐈🔹。

中國仍處於需要加強利用開放市場和吸收FDI來實現技術追趕的歷史機遇

技術的進步是中國長期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是,一個先行國家的技術水準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長期發展和積累的結果。很多情況下🧛‍♀️,有不可逾越的壁壘。中國作為後來者,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幾十年的情況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跟發達經濟體相比,積累水平還相對較低🧑🏼‍🦰。筆者認為,中國目前的技術研發總體水平高於與我們的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相符合的技術水平。很大程度上,這是開放帶來的結果。盡管中國目前還不是全球經濟中在整體技術上處於前沿的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層面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正因為中國過去40年通過開放🚼,吸引外資和加強多邊的貿易與投資,才實現了快速的技術進步。過去大量的研究顯示↪️👩🏿‍✈️,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果用“全要素生產率”度量技術進步的話,中國在改革開放頭三十年,技術進步率平均每年增長不低於3%🤹🏼‍♀️,最近10年因轉向內需而有所下降了🆕。相對而言🍲,發達國家因為處在技術最前沿,所以它的技術進步只會更慢,主要靠創新驅動👩🏼‍🦰⛸,技術進步率大約平均每年增長1%—2%🧟‍♂️。在技術仍有很大差距的情況下,如果中國不能很好利用開放市場和吸收FDI的歷史機遇🙋🏻‍♀️,事實上可能會放慢技術進步速度。過去10多年🚒,除了中國有能力可以加大自主研發的技術投入之外🏊🏽‍♀️,在全球供應鏈中📡,貿易和來自發達經濟體的直接投資依然是中國技術進步的重要來源,而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國際並購也是有助於推動技術進步的來源之一🎲。總體而言⛹🏿‍♂️,中國依然需要堅定不移地參與全球技術供應鏈的合作並鼓勵技術流動。在某些具有戰略性和敏感性的高端技術領域內🗣,強調自力更生、自強自立👱🏼‍♂️。但這並不意味著當處在技術追趕的重要階段時,放棄通過開放參與全球技術供應鏈的優勢戰略。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戰略🧑🏻‍⚕️,充分發揮中國優勢🧑🏿‍🔧,把握歷史機遇,相信中國在全球技術供應鏈中的地位會持續上升🧗🏿,最終站到技術前沿的國家行列。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